找回密码
 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春节文化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3 13: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系我时请注明是在中国莲藕网(www.Yzooo.com)看到的信息,谢谢。
  春节,即过大年,是我国重大传统节日,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我们宝应地区过年的风俗习惯和祭祀形式,基本上沿袭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的时间概念是从年前的阴历腊月二十三“送灶”,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春节文化活动时间。春节文化含习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及各种传统的、现代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可分为“祭灶”、“守岁”、“贺年”、“拜年”、“接财神”、“闹元宵”等习俗。这些习俗蕴藏着许多文化元素。


  从“祭灶”谈起。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祭灶有两大主题,即扫尘和祭灶。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室内室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到人间负责监督善恶的神。每年要向玉帝作一次综合汇报,使玉帝掌握民情,惩恶扬善,致四海太平。人们用红纸叠成马为灶君饯行,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虽然此风俗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出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除夕贴春联。大年三十,大家小户都在门上贴上大红醒目的春联,以此烘托节日的气氛。春联据记载始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五代,后蜀皇帝孟旭别出新裁地在桃符上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以贺新年。自此,贴春联之风传到民间。春联书写的内容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翻新。如解放初:“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改革开放后:“改革引来三江水,富裕花开四海春。”进入新世纪:“年逢大有,日过小康”等。有些春联或喟叹时势,或自励心志,或妙解人生,或歌盛世太平,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角度不同,手法各异,但都以吐露心迹,以真情实感为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各个时期的情况。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活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到农村为群众书写春联,深受群众欢迎。
  除夕吃团圆饭、喝守岁酒。俗称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冷盆、热炒、大菜、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喻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晚,即使从不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意为守岁酒。还配对一些副食品以讨吉利。如:吃红枣为《春来早》、吃柿饼为《事事如意》等。年夜饭是我国民间一次很重要的家庭聚会,俗称《合家欢》。如今,又添了一道“大菜”——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零点,古称“子时”,人们要吃汤圆、饺子(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汤圆(一家人团团圆圆)。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即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鞭炮齐响,彩花迸射,颇为壮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放鞭炮渲染了节日气氛,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焚香烛、敬天地、行大礼、祭祖先、守岁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正月初一早晨,点香烛、烧黄纸、盛汤圆、元宝锅巴插上松枝、敬奉神灵,鸣放鞭炮,以示迎新,俗称接天地。开门大吉,先放“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春节间,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装,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互相祝福。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一种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将钱包裹好分给孩子。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用红纸包好钱和大糕,等孩子睡觉后,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带上礼品,看望长辈。如今拜年又增添了送贺年卡、发微信等形式。贺词表达了人们的心声和美好的祝愿。拜年也体现出孝敬长辈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俗称过小年,点烛焚香、接财神。商家都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还有请年酒的习俗,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品茗饮茶,畅叙友情。年酒融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为一体。客人一到沏上一杯茶,品茗悦心,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古今中外侃几句,谈一席为一乐趣。饮茶论国事、品茗话改革,是当今的新风尚。有茶联:“客至心肠热,人走茶不凉。”、“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腑生风。”生动描绘了城乡巨大变化和广大群众的精神风采。
  春节文化最热闹的还是各种娱乐活动。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马灯、打莲湘、打腰鼓、挑花旦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群众喜闻乐见。宝应地区还有过年唱大戏的传统,从初一到十五,天天唱大戏,都是连台本,幕表戏。有的村还组织文艺宣传队到组演出。自编自演。如跑旱船,唱道:“小小花船两头尖,篙子一点靠了边,我给军属去拜年,哎哎子哟!”随着拜年的对象不同更换歌词,全靠演出人的临场发挥,即兴表演。如今县专业剧团也在春节期间下乡演出。还有的年青人到电影院、歌舞厅潇洒走一回,唱唱曲,跳跳舞自娱自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个体户蓬勃兴起,农村文化设施的增多,给春节文化提供了娱乐场所,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称“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自古有观灯的风俗,也称为“灯节”。晚上举行各种歌舞、灯会、猜谜等娱乐活动。上元佳节,灯市繁华,男女老少出来观灯,到处都是灯的海洋,大人带小孩出来都会买盏花灯挑着,人挑灯走,灯伴人行。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绚丽多彩的各色焰火,浑然一体。天上月华皎洁,人间火树银花,形成一种特有的民俗,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最后高潮。游玩尽兴时,还要吃元宵,吃过元宵,即意味着春节活动已经结束。农村有句俗语“过了年,忙种田。”广大人民群众又以新的姿态投入到新的一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信奉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春节文化活动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4 2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7 06: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这样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7 06: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嘿嘿,回个贴表明我来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7 13: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拿分走人呵呵,楼下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9 19: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莲藕信息网 | | 苏ICP备19049782号-3
版权所有:扬州太弍说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3-29 23:15 , Processed in 0.0612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