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宝应方言,地方文化之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1 0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系我时请注明是在中国莲藕网(www.Yzooo.com)看到的信息,谢谢。
  可能热心的读者已经注意到近期本刊的一个细小变化,那就是宝应方言版人物报道的连续出现,以及新辟了《行不啷当大小事,枝枝叶叶总关情》以宝应方言作名称的新闻综合栏目。这一系列信号的释放,无不显现刊物保护、传承宝应方言和地方文化的意识。本刊还将从近期开始陆续推出《宝应方言谈片》栏目,明确表示出刊物在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宝应方言方面应有的态度和担当意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说非常有意义呢?因为宝应方言是宝应的根——宝应文化之根,是宝应文化的直接标志。宝应方言承载着宝应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着质朴、率真和幽默的精神气质。在宝应,抠门的人叫“精皮”,姐弟、兄妹、姐妹关系叫“姊妹”,毛巾叫“手巾”,胳膊肘叫“膀肌弯子”,对人不恭敬叫“老卵八浅”,骂淘气、恶搞的人叫“绿蜡烛”、“炮子仔”、“倒泡怂”……这些方言虽然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尽相同,也略显粗鄙,但经历宝应地域文化长期濡润具有了鲜活之气,它的语气、语调和语义能让宝应人感到十分亲切和留念,在宝应人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情感沟通作用。一句宝应方言常常能让宝应人于不经意间会意一笑,其中的趣味、意味绝不是外地人所能体会到的。


  宝应方言还是宝应人的又一身份证明,是宝应游子情牵衣胞之地的别样的载体。身在异地听到宝应口音或者宝应淮剧,人们一定会感到十分亲切,距离一下子就会拉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强的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古诗不知承载了多少游子的乡愁,表达了游子们对家乡的那份特殊情感。任何一个从宝应走出去的人,无论他积累了多少财富,也无论他官位如何显赫,一旦衣锦还乡,他一定会以宝应方言与乡人交流,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簸大头”、“假了”,属“忘本”之人,会自然与乡人隔了一层。
  可见,宝应方言存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搜集整理和传承保护宝应方言对于宝应地方来讲很有必要。然而,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普及,宝应方言正逐步走向萎缩、消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宝应文化月刊》开辟旨在保护和传承宝应方言的栏目,应该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如何搜集、整理和传承呢?2013年,江苏已经率先建成方言语音数据库,宝应方言作为典型的江淮官话也位列其中。而对于本刊这样的纸质媒体而言,要做好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在哪里?一是标音难。二是释义难。没有相当的汉语言研究基础可能难以胜任,特别是语音标注要求可能更为专业。所以鉴于目前宝应方言研究的水平和队伍状况,要从更专业、更权威的层面来搜集、整理、传承宝应方言,可能困难重重。但这项工作又十分迫切,怎么办?本刊主编的一句话我认为十分中肯,他说:“先不管其它,干起来再说!”是的,与其坐而论道,不如付诸行动。至于有错误、有不足,可以期待行家指正,最终使之趋向完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能鼓足勇气参与宝应方言的拯救也是一种可贵的担当。
  愿乐于保护和传承宝应方言的各界朋友,能对此予以热情响应,恳请诸位尽快行动起来,为这项有意义的事情贡献出您的一份光和热,留下您思索跋涉的印迹。若干年后回味起来,当是美事一桩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莲藕信息网 | | 苏ICP备19049782号-3
版权所有:扬州太弍说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4-29 01:23 , Processed in 0.0641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