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资讯] 广东梅州:“三优”并进推动“三产”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 1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系我时请注明是在中国莲藕网(www.Yzooo.com)看到的信息,谢谢。
20170222160544124.jpg

  梅州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面积52.3%,硒平均含量达0.7mgkg,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

20170222160544124.jpg

  华南双季超级稻测产验收,年亩产达1537.78公斤,提前一年实现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创造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新年伊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准“三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有专家分析,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破解困扰农业发展的“两难”问题。即最难解决的矛盾——大宗农产品全面降价与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的实现;最难突破的瓶颈——农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大市的梅州,农业人口超70%,涉农经营主体超5000家,农业占产业比约20%,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如何发力?农业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时给出了明确答案:优品种、优品质、优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提品质

  5年建150个农业标准园

  金鸡报晓,春回大地。在农林产业中,“春”不仅意味着万物生长,更预示着耕耘之始。梅州的土地上,茶农们已准备春茶采摘,春管备耕工作相继开始……

  正月未过完,梅县宝鑫农场的刘仁华已开始谋划生意。近几年,宝鑫农场的沙田柚由于品质佳、口碑好,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先提高产品质量品质好才能销路好。今年还要继续提品质、做品牌。”尝到甜头的刘仁华说。

  近几年,梅州金柚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是优质金柚的供不应求,1个柚子卖出50元的高价;另一方面是散户的滞销、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的品质升级跟不上消费升级、竞争升级成为当前梅州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相关人士表示,从市场供求而言,已从数量竞争进入质量竞争时代,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难以满足中高端消费逐步扩大的需要。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梅州农业人口超70%,拥有超5000家涉农经营主体,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约20%。然而,发展中却面临着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品质结构与市场需要不太适应,以及农产品结构性、季节性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破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认为,梅州农业通过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以标杆企业、庄园带动千家万户标准化种养,推动品质提升。同时,“接二连三”的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深挖附加值。

  高效农业,靠一家一户不行。梅州以工业化理念探索农业生产标准化。为此,梅州市农业局出台《梅州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到2020年,梅州农业力争实现农业标准化体系更加完善,大宗农产品标准化技术覆盖面达90%以上;农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农产品品质等级提升,力争到2020年认定适度规模富硒农产品基地10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提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在“十三五”期间,梅州农业部门拟建设15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园,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各环节的标准化,“全方位、多维度”地紧抓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的配套,农艺、农机、农时、农事的结合,溯源、质检、品牌、市场、信息、服务、监管等手段的运用,从标准制定到标准执行、标准推广,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梅州从整合要素发力,一方面认真组织农业十二协会换届工作,以梅州市农资协会为代表率先组建协会党支部,完善协会构架,更好地发挥协会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在增量的同时,注重提升经营主体的经营发展能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队伍。去年,梅州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增至106家,居全省第一。今年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20家以上,市级示范社40家,家庭农场100家以上,上市企业1家。

  农村土地确权是有效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激发释放农地权能的基础。梅州将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农加网)建设,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约,今年计划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改革任务的70%。

  创品牌

  打造“三位一体”农业商品

  有质量,还要有市场。为此,从2013年开始,梅州市在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等全链条10环节进行了系列改革与探索,打出“六化三改”的组合拳。

  其中,品牌化就是重要的一环。梅州市立足资源、生态、文化优势,深度结合当地富硒长寿资源,确立了以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基础的“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特色化、差异化农业品牌发展之路。

  去年10月,“第六届国际硒研讨会暨世界富硒长寿产业联盟大会”在梅州市开幕,国外专家、学者和商贸主体齐聚一堂。最新勘测统计公布,梅州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面积52.3%,硒平均含量达0.7mg/kg,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引起了多方关注,再一次打响了梅州市的长寿、富硒品牌。

  “优良的水、气、土壤等资源是梅州农业的优势所在,硒元素更为其农产品锦上添花。”广东银葛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葛宝”)总经理何银香说。

  银葛宝是梅州市首批富硒农业生产基地之一。2009年,何银香在偶然的检测中发现,自家的葛根硒元素含量远超外地同行。为此,银葛宝加强与省内外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葛根茶、葛根淀粉等系列富硒长寿产品先后上市,受到众多客户的好评。如今,银葛宝成为广东省葛根市场的“行业明星企业”。

  去年,在广东省第二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中,梅州有10个名牌产品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名牌产品8个,累计89个,占全省近1/10。

  如今,梅州正在推动世界富硒长寿产业联盟运作,把富硒特产推向更大市场,巩固发展“大宗供销+超市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四类市场,加深与正大集团·卜蜂莲花等大型连锁超市合作,探索拓展“B2B+O2O”一体化商贸运作模式。

  品牌化只是梅州市解决“滞销”“卖难”的服务之一。刘玉涛表示,服务供给是梅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梅州市农业局将通过健全科技服务机制、优化良种良法服务等方式,从注重单环节向全链条转型。

  梅州将加强广东省农科院梅州分院建设,深化“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级农业人才科技服务机制,推动院地合作、院企对接。同时加强管理人才、企业运营人才、基层乡土人才及新型农民培训、培育,力争培训500名新型农民。

  农业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等属性,不少经营主体面临着“融资难”。梅州一直在探索加大金融支农创新力度。去年10月,梅州市还专门设立梅州市农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拟在5年投入5900万元,放大撬动银行资金5.9亿元,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调结构

  三产融合创新产业形态

  在产业划分上,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业,第三产业是指销售和服务业。“1+2+3=6,1×2×3=6”,因此,有人将“三产融合”称为“第六产业”。目前,学界更偏向于“第六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因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产生乘数效应,形成新的效益和竞争力。

  在平远县石正镇马山村、潭头村等地,百亩梅片树聚集成林,郁郁葱葱。从梅片树中提取的“右旋龙脑”(俗称天然冰片)是一种名贵珍稀药材、高级香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香料、化妆品、食品工业等领域。

  目前,梅州市种植面积达2万亩,成为全国第三大天然冰片生产基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在研发上,当地与科研院校建立起深入的合作关系,以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广东省林科院为依托,对生产“天然右旋龙脑”的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开发高纯度“天然右旋龙脑”产品等。在深加工方面,当地已引进国内领先的提纯技术,可提炼出符合发达国家标准的天然冰片,扩大出口市场。

  传统种植业向二三产业融合,是梅州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以金柚为例,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利用不同时期的柚果,根据不同的工艺,研发出了以柚皮果胶、柚皮膳食纤维等为代表的金柚提取物,以柚皮糖、柚子花茶等为代表的金柚休闲食品,以及以金柚果汁、金柚啤酒等为代表的金柚饮品。

  一名长期关注梅州经济发展的嘉应学院教授认为,梅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综合开发和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发展食药工业。

  与此同时,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成为梅州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这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正“火速上演”。如梅县区金柚飘香文化节,每年都能吸引来自珠三角、潮汕、福建等周边地区的众多外地游客和采购商。

  在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片,有游客正在田里“劳作”,他们是专门从城里来体验“新农生活”的都市人。这里是芳心生态农场,该村整合20多亩土地,分成170多块。城里人只需交管理费,村里替他们管理菜园,随时都可以采摘。

  同样在蕉岭县,在长潭镇白马村上合片,村民理事会成立了农工商农业发展公司,采用资金、土地入股的形式,集约了300多亩土地打造美丽乡村花海景观。今年的春节期间,该县共接待游客75.8万人次,旅游收入2.46亿元。

  梅州市发挥青山绿水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镇一特”“一园一景”“一村一型”的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以点串线带面示范建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2016年成绩单

  ●农业经济增速全省第一。农业总产值343.02亿元,比增4%;农业增加值215.42亿元,比增4.3%。

  ●省级龙头企业全省第一。预计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1家,累计106家,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97家;

  ●省级名牌产品累计89个,占全省近1/10;

  ●超级稻产量创世界纪录。由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测产验收,年亩产达1537.78kg(干谷),提前一年实现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创造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7年小目标

  ●打造富硒长寿品牌。建立和完善市富硒资源数据库,力争认定适度规模富硒基地30个,培育广东省名牌产品8个。

  ●做大电商拓展市场。搭建范围更广、受众更多的农电商平台网络,引进及培育一批懂技术、明市场的农电商人才,探索拓展“B2B+O2O”一体化商贸运作模式,积极推动世界富硒长寿产业联盟运作,加深与正大集团·卜蜂莲花等大型连锁超市合作,巩固拓展市场。

  ●大力发展绿色产品。认真抓好首批14个农业标准园建设,力争筛选建设10-3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园,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家、绿色食品3-5家。

  ●壮大经营主体。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20家以上,市级示范社40家,家庭农场100家以上。

  ●培育特色产业。加大南药等名优特新产业开发及培育力度。计划新增金柚1.5万亩以上、脐橙1万亩左右、茶叶0.5万亩以上、南药0.5万亩。

  ●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以柚果为原料的加工产能,在畲江工业园新建以南瓜、紫薯等为原料的淀粉加工生产线,计划新建8个以上农产品加工研发基地。

  ●打造休闲农业。依托富硒土壤及长寿之乡新优势,以县为抓手,培育集生产、旅游、养生、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以点串线带面示范建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对话

  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质量工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自2015年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着力加强”到“深入推进”,到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梅州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发力点何在?记者采访了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

  南方日报:梅州改革的主攻方向何在?

  刘玉涛:现在,农业正处于从吃饱到吃好转型的阶段,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以数量为主的话,那产业可能做不起来、做不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的基调是调结构、控数量、提质量、拓链条、推改革,核心是质量工程。梅州农业做好产品供给,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建立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标准园150个,以点带面,推广标准化技术,减少大路货,增加中高端绿色产品,打造富硒长寿品牌,大范围改善提升品质。

  另一方面,是服务供给。农业一直面临着人才缺乏、技术短缺、融资难等问题。为此,梅州农业部门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以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解决经营主体缺人才、缺技术、缺装备等问题。此外,要实施“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资源支撑。同时,加大金融支农创新力度,梅州市在金融支持上已经做出不少探索。

  南方日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梅州有何优势?

  刘玉涛:富硒和长寿是梅州农产品可以依托的两大新资源新优势,是梅州农业提质增效新的驱动力,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抓手之一。梅州农业要深入实施“世界客都·长寿硒谷”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富硒资源数据库,加强与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农副产品富硒地方标准,争取将之升级为省级标准,加强对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和转化,走特色化农业品牌发展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莲藕信息网 | | 苏ICP备19049782号-3
版权所有:扬州太弍说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5-20 22:46 , Processed in 0.0666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